给予and接受
给予就有权利,接受就有义务。这句话是海灵格在他著作《谁在我家:海灵格家庭系列排列》前半部分解析纯理论现象学时候反复强调的一句话。这也是普遍存在的一个心理学现象。
前不久去电影院看了《硬汉2》,刘承俊饰演大反派“黑勇”,黑勇越狱成功之后去夜总会场所找来了一个小弟帮忙谋划。这个小弟并不是想其他电影套路里面那样死心塌地忠心耿耿,只是因为当年黑勇救了他一条命小弟欠他一个情,在剧末小弟撂下一句话:“我欠你的情,已经还了。”之后,变开始为自己精心谋划,试图上演一场翁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好戏。
《影响力》的作者罗伯特·西奥迪尼在书中说道一个机能够影响一个人决策的心理学定理,说出来大家都不会陌生——“互惠定理”而互惠定理也是影响他人极为有效的策略之一,作者在里面讲到一个案例,说是一个宗教派别为了得到更多宗教善款,于是派出大量的教徒手拿一篮子玫瑰花,去车站公园等人口密集的地方,逢人就强行的送给一朵玫瑰花,然后顺势说出自己的教会需要筹集善款,希望你大发好心。这个方法很凑效,为这个宗教派别筹到了很多的善款,虽然大多数人都是很不情愿的把钱掏出来,但是别人送给你玫瑰花了,你不做点意思表示心里多多少少会有点过意不去,更不用说你不做表示之后那个人持续的可怜巴巴的看着你了。
这个跟我们平时遇到乞丐的态度也是一样的,如果乞丐只是纯粹的乞讨,我们的施予或者不施予的心态大多是取决于我们自己,而如果这个乞丐能够写得一手好字画得一手好画,或者唱得一口好歌之类的,你愿意施予的倾向显然会大的很多——因为她也给了你一种精神上的愉悦。中国的古话:礼尚往来,预先取之,必先予之等等,说的其实一个道理。
这是人性心理的特点,不能说他坏也不能说他好。而这种心理发展到一定程度,却有了另外一种意味便是给予就有了权利,接受就有了义务。于是我们不敢吃,也不敢拿——因为拿别人手软,吃别人嘴软啊。如果我们帮助别人,别人却是毫不知感恩,毫不知回报的话,我们必定是十分生气的。虽然不是说一定要他回报,你他如果是如此心安理得的样子,我们大多数情况下就会觉得自己看错了人,感叹社会人心不古——怎么这样的人也有啊。
其实我也我们思维模式里面付出就有权利,接受就有义务的潜在前提在作怪。
于是有点更是陷入另外一种怪圈,他会很乐意帮忙,他会很利益帮你解决问题,但是他绝不会开口请你帮忙。他们心中一直有一种不安,好像要一定保持自己拥有权利的地位——这样就对别人没有任何亏欠啦,虽然他不会讨要他给别人带来的好处。一旦某一次别人帮了他,他的心理就十分的不安稳,就一定要还上这个人情才甘心,或者尽量少的拒绝别人提供的帮助,自己能够撑下去的,就一定会撑下去。绝大多数的大男子主义的人都是这种思想。
也有那么一种人,我对你有恩,于是我可以对你颐指气使,可以对你耳提面命,说之必听,听之必从。他们的思维很简单,也很逻辑,对骂起来的话无外乎是:你不要忘了巴拉巴拉巴拉巴拉。其实这也是很可笑的,而且在很多家庭的排列解构之中常常出现这种状况,《五零后:父母对子女的普遍强奸》豆瓣上这篇文章惹来热议,它认为“客观地说,天下没有’没被父母祸害过的子女’,天下也没有’父母一定能祸害得成’的子女。”这种观点我确实不敢苟同,但也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上一代的父母们存在着很多侵犯孩子自由的现象,而这种侵犯还变得理所当然,究其原因意识不外物给予和接受这种几千年没有变过的心理流程或者说思维模式。
事物好坏,但凭一个人如何去圆润完满的拿捏,这也是学问的真谛。把这个写出来,只是想给更多人一些参考罢了。
前不久去电影院看了《硬汉2》,刘承俊饰演大反派“黑勇”,黑勇越狱成功之后去夜总会场所找来了一个小弟帮忙谋划。这个小弟并不是想其他电影套路里面那样死心塌地忠心耿耿,只是因为当年黑勇救了他一条命小弟欠他一个情,在剧末小弟撂下一句话:“我欠你的情,已经还了。”之后,变开始为自己精心谋划,试图上演一场翁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好戏。
《影响力》的作者罗伯特·西奥迪尼在书中说道一个机能够影响一个人决策的心理学定理,说出来大家都不会陌生——“互惠定理”而互惠定理也是影响他人极为有效的策略之一,作者在里面讲到一个案例,说是一个宗教派别为了得到更多宗教善款,于是派出大量的教徒手拿一篮子玫瑰花,去车站公园等人口密集的地方,逢人就强行的送给一朵玫瑰花,然后顺势说出自己的教会需要筹集善款,希望你大发好心。这个方法很凑效,为这个宗教派别筹到了很多的善款,虽然大多数人都是很不情愿的把钱掏出来,但是别人送给你玫瑰花了,你不做点意思表示心里多多少少会有点过意不去,更不用说你不做表示之后那个人持续的可怜巴巴的看着你了。
这个跟我们平时遇到乞丐的态度也是一样的,如果乞丐只是纯粹的乞讨,我们的施予或者不施予的心态大多是取决于我们自己,而如果这个乞丐能够写得一手好字画得一手好画,或者唱得一口好歌之类的,你愿意施予的倾向显然会大的很多——因为她也给了你一种精神上的愉悦。中国的古话:礼尚往来,预先取之,必先予之等等,说的其实一个道理。
这是人性心理的特点,不能说他坏也不能说他好。而这种心理发展到一定程度,却有了另外一种意味便是给予就有了权利,接受就有了义务。于是我们不敢吃,也不敢拿——因为拿别人手软,吃别人嘴软啊。如果我们帮助别人,别人却是毫不知感恩,毫不知回报的话,我们必定是十分生气的。虽然不是说一定要他回报,你他如果是如此心安理得的样子,我们大多数情况下就会觉得自己看错了人,感叹社会人心不古——怎么这样的人也有啊。
其实我也我们思维模式里面付出就有权利,接受就有义务的潜在前提在作怪。
于是有点更是陷入另外一种怪圈,他会很乐意帮忙,他会很利益帮你解决问题,但是他绝不会开口请你帮忙。他们心中一直有一种不安,好像要一定保持自己拥有权利的地位——这样就对别人没有任何亏欠啦,虽然他不会讨要他给别人带来的好处。一旦某一次别人帮了他,他的心理就十分的不安稳,就一定要还上这个人情才甘心,或者尽量少的拒绝别人提供的帮助,自己能够撑下去的,就一定会撑下去。绝大多数的大男子主义的人都是这种思想。
也有那么一种人,我对你有恩,于是我可以对你颐指气使,可以对你耳提面命,说之必听,听之必从。他们的思维很简单,也很逻辑,对骂起来的话无外乎是:你不要忘了巴拉巴拉巴拉巴拉。其实这也是很可笑的,而且在很多家庭的排列解构之中常常出现这种状况,《五零后:父母对子女的普遍强奸》豆瓣上这篇文章惹来热议,它认为“客观地说,天下没有’没被父母祸害过的子女’,天下也没有’父母一定能祸害得成’的子女。”这种观点我确实不敢苟同,但也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上一代的父母们存在着很多侵犯孩子自由的现象,而这种侵犯还变得理所当然,究其原因意识不外物给予和接受这种几千年没有变过的心理流程或者说思维模式。
事物好坏,但凭一个人如何去圆润完满的拿捏,这也是学问的真谛。把这个写出来,只是想给更多人一些参考罢了。